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法规 > 北京研究建立分级医疗模式

北京研究建立分级医疗模式

时间:2023-05-18 23:00:13

  北京研究制定分级医疗模式 大医院30%以上号源用于社区转诊

  从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北京市卫计委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措施,推动建立分级医疗模式。

  据了解,此次总的思路是综合施策,采取九项措施,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推进基层首诊、分级医疗,着力解决大医院处于“战时状态”问题。

  在基层医疗机构方面,采取三项措施: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激励机制,调动其提供扩大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积极性;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非公基层医疗机构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药分开,继续扩大社区用药范围,减少患者因社区缺药而不得不到大医院就诊的情况。

  在医院层面,也采取三项措施:鼓励大医院与下一层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签订集体多点执业协议,让更多的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提供医疗服务;大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病人优先、敞开供应号源,必须至少将30%以上的号源用于满足社区卫生机构及下级医院转诊所需;推进各区县医联体对辖区居民的全覆盖,加快横向医联体建设,深化医联体内部的分工协作机制尤其是双向转诊体系的建设。

  在经济政策支持方面,拟采取三项措施:借鉴各地经验探索实行新农合当地一级医疗机构首诊制,除规定的特殊情况外,参合人员未经转诊,自行到常住县(区)域外医疗机构就诊的,其医疗费用不予报销;理顺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比价关系,让大医院提供常见病多发病不合算,不必依靠不必要地扩大医疗服务量获得合理补偿;完善医院评价体系,将医联体发展情况特别是推进分级医疗情况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并将财政补助与评价结果挂钩。

  据了解,以上思路尚属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以期尽早推出。

  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一直被认为能有效解决目前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也是长期被政府和市场认可并希望推动的。但从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情况来看,目前的政策并不能有效的推动分级诊疗的展开。因此,很多专家和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因为现有的政策还不到位,需要在药品目录、医生培训、医保保险比例和名医坐诊等环节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倾斜,将优势资源下沉到社区,从而吸引病人真正回流到社区。

  在这些措施真正推出并实施之前,很难说这些措施不会推动分级诊疗的发展。但是,分级诊疗无法展开,除了大医院和小医院的资源配置不均以外,更核心的原因是体制自身的束缚。

  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无论是基层的社区医院还是三甲的大医院,核心的出发点是按照计划思维来设定和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因为每个人都是单位人,要看病都是一级一级的向上。因此,所谓的分级诊疗制度在那时候其实已经建立完成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先的模式被逐步打破。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也为了减轻政府的压力,原先体系下的医疗服务机构都被推向了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原先缺医少药的基层医疗机构自然无力与大医院竞争,也就越来越弱势了。

  随着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为了解决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问题,基层医疗的作用被越来越突出,各方都希望基层医疗能真正发挥医疗守门人的作用。但是,在体制自身依旧没有改变的前提下,通过向基层输出资源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于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如果能在家门口就能基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小毛病和外伤等问题,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去大医院看并忍受长时间的等待?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信任,信任的前提是医生的能力。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去大医院看的并不是专家,也是普通的门诊,普通的医生。为什么相信大医院的普通医生而不能相信基层医疗的普通医生呢。这里的核心是品牌和培训体系。大医院有着良好的运营流程和优质的医生,这代表了其能培育出合格的医生,而基层医院没有,所以病人不能相信基层。

  现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策导向上就成立了医联体,希望大医院能在医生培训上帮助基层,并能定期进入基层去就诊,并将医保报销比例向基层倾斜。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医联体成为大医院变相扩张的工具,不仅不能帮助基层,还进一步弱化了基层,使之成为获取客源的渠道。

  因此,要让基层能真正的为用户服务,就必须让其拥有病人认可的医生和一整套良好的运营流程。而目前的体制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大医院的医生肯定不愿意去基层,无论是从收入还是科研以及上升的空间来说,基层对他们都毫无吸引力。只有打开体制,让医生真正的自由流动,那些有着市场化眼光和真正有能力的医生将会真正的去投入市场,无论是加入公立还是私立的医疗机构抑或自己创业,他们都将会整套的体系输出到这些机构,从而改变整个市场的格局。

  分级诊疗并非是一级级的向上转诊,而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家门口的诊所,但并不限制有人直接去大医院看病,只是通过价格和保险的理赔范畴来限制用户,而不是强制性的限制用户。只有让医生也从单位人这一计划经济的范畴中脱离出来,中国的基层医疗才能真的发展起来。也只有通过价格和保险等市场手段来调节用户的选择,才能建立其有效的分级诊疗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