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高考1977观后感

高考1977观后感

时间:2023-05-18 23:00:13

  《高考1977》立足于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一堆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他们中有被分场革委会主任(老迟)看好的接班人(北京知青潘志友),更多的则是不堪农场生活,苦苦期待改变 “知识青年”命运的青年人(上海知青强子、陈琼、小根宝等)。在那个意义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际,,高考制度的变革让几乎在苦中作乐的环境中日益麻木的他们看到了希望……

  《高考1977》观后感

  再过不久就要高考了,近期再一次观看了电影《高考1977》,电影拍得很好,演员的表演质朴而真挚,让我有很多感触。

  一群在北大荒农场下乡的“知识青年”,在下乡多年之后,,迎来了可以自由报名参加高考的权力。,只有那些“成分”是“红五类”的人,才有机会被公社或农场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读书,本应该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而在那个时代,却成为一种奢侈。

,书本被封起来,“读书无用”,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中去”,,,远离城市,他们的思维被完全禁锢。、、“右派”,他们去住“牛棚”,接受 “劳动改造”,荒废了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武斗”、。那个时代不知道造成了多少社会和家庭的悲剧。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而这一切,却真切地发生过。,今天的中国会比现在强盛得多。

  小的时候,看过不少“伤痕文学”。这个名词,80后的人大概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类作品讲述的都是那个浑沌的时代留下来的伤痕记忆。不过看看今天的朝鲜,就可以想象那个动乱时代的中国。

  我认识很多下过乡的中年人。有不少是“77级”,包括很多现在知名的专家。在77级,同学中小的10多岁,大的30多岁。当我问起他们当年那段蹉跎岁月,这些后来的成功人士大多一笑了之,甚至会回忆起当年在农村那些偷鸡摸狗的故事。不过,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他们那样的幸运,有更多的中年人,当年就因为 “成分”问题上不了大学,而成为终身的遗憾。

  在这里,祝愿全国上下参加高考的同学们能考出心中的成绩,进入梦想中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