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古代汉语-北京

北京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古代汉语-北京

时间:2023-05-10 14:56:27

  北京大学2005年古代汉语考硕试题

  一、名词解释(5×8=40分)

  ①《甲骨文合集》 ②《资治通鉴》 ③《说文解字》 ④《经典释文》

  ⑤《书目问答》 ⑥理校法 ⑦《水经注》 ⑧《日知录》

  二、简答(15×2=30分)

  ①写出二十四史各部书名;

  ② 《毛诗正义邶风燕燕》“燕燕於,下上其音。(而上曰上音,而下曰下音。:“下上其音”,戴,言感激,有小大。○激,反。)之子於,送于南。(在南。○南,如字,沈:“句宜乃林反。今古人,不改字。”)瞻望弗及,我心。(○,是也,本亦作“”。)

  上文中“句宜乃林反”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现象?

  三、解释下文中括号中的字词(3×10=30分)

  大唐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能者常。其常之科,有秀才,有明,有士,有明法,有,有算。自京郡皆有焉。具篇。每仲冬,郡其成者,吏僚,主,俎豆,管,牲用(少牢),行酒,歌鹿之,徵(耆艾)、少而焉。既,而()偕。其不在而者,之。令郡一、二、三人之限,而常。到尚省,始由部集,而()于考功,可者第。武德制,以考功郎中。以後,考功外郎掌之。律曰:「非其人,德行乖僻,不如者。及而不者,才堪利用,蔽而不言也。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初,秀才科等最高,方略策五,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中,有而不第者,(坐)其州,由是。元二十四年以後,有此。其以士,而秀才本科帖及文之限,反易於士。主司以其科久,不欲收,者多落之,三十年及第者。至天初,部侍郎陟始奏,有堪此者,令官特,其常年送者停。自是士族所趣,唯明、士二科而已。其初止策,八年,加士史一部。

  至露二年,考功外郎思立始奏二科加(帖)。其後,又加老子、孝,使兼通之。永隆二年,明帖十得六,士文篇,文律者,然後策。

  武太后初元年二月,策人於洛城殿,日方了。殿前人自此始。三年制,始令人(元),列於(方物)前,以充庭。因左拾承上疏奏:「四方珍,列庭,而人不,甚非尊之意。」上之。二年,太后自臣篇,令,停老子。

党费标准

  安二年,教人武,其後每如明、士之法,行酒,送於兵部。元十九年,武人明、士同行酒。其之制,帛五,置之於垛,去之百有五步,六尺,橛六尺;四,每各三尺。高以三十尺限。列坐引射,名曰「垛」。弓用一石力,箭重六。又穿土埒,其垛均,皮鹿,置其上,射之,名曰「射」。鹿子五寸,高三寸。弓用七斗以上力。又木人,戴方版於。凡四偶人,互列埒上,入埒,?左右,必版落而人不踣,名曰「」。一丈八尺,一寸五分,重八斤。其木人上版,方三寸五分。皆以儇好不失者上。兼有步射、(穿札)、、重、身材、言之,通得五上者第。其有平射之科,不拘(色役),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升。又制土木於里,教人。天六正月制:「文武之道,既惟用,宗敬之,不可。其武人上省,先令太公。每拜大及行捷,亦宜告。」

  《通典选举典历代制下“大唐”》

  (原文无标点录者注)

  1、少牢 2、耆艾 3、 4、 5、坐

  6、帖 7、元 8、方物 9穿 10、色役

  四、标点下文(50分)

  或有於予曰:「《》何而作也?」予之曰:「人生而,天之性也。感於物而,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不能思;既有思矣,不能言;既有言矣,言之所不能,而於咨嗟之者,必有自然之音族(奏)而不能已焉,此《》之所以作也。」

  曰:「然其所以教者,何也?」曰:「者,人心之感物而形於言之也。心之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人在上,其所感者不正,而其言皆足以教。其或感之之,而所不能可者,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之,是亦所以教也。昔周盛,上自郊朝廷,而下於巷,其言粹然不出於正者;人固已之律,而用之人,用之邦,以化天下。至於列之,天子巡狩,亦必而之,以行黜陟之典。降自昭穆而後,以陵夷至於,而遂不矣!孔子生於其,既不得位,以行黜陟之政,於是特其籍而之。去其重,正其,而其善之不足以法,之不足以戒者,亦刊而去之,以。示久,使夫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者之,而者改焉。是以其政不足以行於一,而其教被於世。是《》之所以教者,然也!」

  曰:「然雅之,其不同若是,何也?」曰:「吾之,凡《》之所者,多出於里巷歌之作,所男女相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於言者,而不於淫,哀而不及於。是以二篇《》之正。自邶而下,其之治不同,人之否亦,其所感而者,有邪正是非之不;而所先王之者,於此焉矣!若夫雅之篇,皆成周之世,朝廷郊歌之,其和而,其而密,其作者往往人之徒,固所以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於雅之者,亦皆一人君子,病俗之所,而人取之。其忠厚怛之心,善邪之意,尤非後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之,所以人事於下,天道於上,而一理不具也。」

  曰:「然其之也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之列,以其;正之於雅,以大其;和之於,以要其止,此《》之大旨也。於是乎章句以之,以之,以昌之,涵濡以之。察之以情性微之(),之言行之始,修身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