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攻略 > 形势与政策论文2800字

形势与政策论文2800字

时间:2023-05-10 14:56:27

  形势与政策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那么同学们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写好了吗?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形势与政策论文2800字,供大家学习参考!

  形势与政策论文2800字一

  《浅谈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对策》

  摘要: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态形势压力也与日俱增,水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城市生活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未得到严格治理,农业污染日益突出,部分河段水质受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完全失去水质功能。本文主要对城市水环境治理及污染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城市规划;水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对策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宜居水平评价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水环境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受传统经济发展理念的影响,我国城市水环境污染情况不容乐观。而且在城市扩建过程中还造成了大量周边湿地的消失,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近年来加大了城市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从城市规划与发展的角度出发,恢复城市周边湿地环境、改善城市水环境与生态环境。

  一、城市水环境的基本特点

  1、城市用水的特点

  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城市用水的主要类型,由于城市人员密集、工业化生产程度高,所以,城市用水需要较高的质量、较大的供水量、稳定的供给,这对城市采水、供水和用水来说有着不同于农村的特点。

  2、城市用水的依赖性强

  城市由于用水量大、供水要求高,所以,单纯依靠城市区域的供给和开采往往难于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大众城市往往需要从城区周边或外地调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要,“引滦入津”、“南水北调”就是这样的举措。

  3、城市水环境脆弱

  在我国北方,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大都在简单处理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之中,在日积月累的大量污染的影响下,城市水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一现象有蔓延和恶化的趋势,造成水环境的脆弱和生态的破坏,影响城市深入地发展。

  4、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

  城市地下水环境恶化来源有两个,一是,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大量污染源渗入地下,造成对地下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破坏;二是,城市地表硬化导致城市地面下渗量的减少,在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同时,没有必要的补充,出现水环境的恶化。

  二、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法

  1、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第一点,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现实的水环境保护问题为重点,转变发展观念,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走科学发展道路。

  2、优先保护饮用水源

  合格的安全饮用水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水环境治理应突出重点,优先保护饮用水源,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3、强化节能减排、效益原则

  与区县减排工作挂钩,把COD削减量考核指标纳入到区县水环境治理目标体系中,明确各区县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等量化指标。切实保障三个达标,即污水处理率必须达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率必须达标、COD的减排必须达标。合理安排资金,对节能减排效果明显,有一定经济基础,技术条件成熟,符合国家和行业产业政策的项目优先考虑。

  4、治本方针

  突出截污治污。河道沿线村镇、企业密集,污染来源复杂。为此,河道治理将坚持“先截污、后清淤、先治理、后换水”的原则,周密排查河道沿线污染来源,大力实施清淤、截污、生态护坡、河岸绿化等措施,加强河道水体自净和生态修复功能;在突出截污治理的同时,各区县还将坚持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同步建设,大力提升现有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妥善解决污水出路,切实提高河道水环境质量。

  5、加强协作,落实责任

  市水务局于去年成立了河道水环境考核办公室,将清水工程已治理河道纳入考核范围,各区县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在本辖区内建立水环境管理机构和相关管理机制,有效巩固水环境治理成果。此外,目前市政府已正式批准本市河道水环境实施“河长制”管理意见,即将公布全市主要河道“河长”名单,构建完善的河道水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为今后本市水环境由加强治理向强化管理转变打好基础。

  三、城市河流水防治和改善技术的应用

  1、底泥疏浚和河床微生态系统修复

  在河流洪水、蓄洪功能上,底泥疏浚主要体现在河流利用水面变化增加行洪、蓄洪能力。作为沉积物沉积,有的湖泊水的深度可以被调整,从而减少其调节和存储功能。增加城市河湖疏浚河道水容量后,以确保顺利排出这些河流洪水,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避免了洪涝灾害。底泥疏浚是水环境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滇池、巢湖、太湖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已被广泛使用。可见,合理的疏浚清除污染物,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人工增氧技术

  人工增氧技术是基于城市河流水污染后缺氧的现象,人工的向水体中注入空气或氧气,从而加速水体复氧的进程,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提高在水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河流水的污染物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河流氧气一般使用固定和移动站充氧平台两种形式。河道人工增氧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水质不同时期达到消除黑臭、减少水体污染负荷、促进河流生态系统恢复的目的。

  3、调水引流水质改善技术

  贯穿城市的内河河网水系,因为控制结构的限制,使得河流水不能够连接到外部的水体,造成水处于静止的状态,当天气炎热的时候,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浓度就会降低,容易导致水质变坏。通过改进水域水动力条件,提高水体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增强局部水体的自净能力,许多城市在水资源利用和部署中,通过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4、植物修复技术

  对于河道河流自然恢复应采取生态化措施,主要是通过恢复河岸植被、恢复天然湿地,在河岸种植芦苇、浮萍、睡莲、水生植物和其他湿地植物,以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种植水生植物的城市河流水,一方面能够通过植物的根系的吸收,从而降低和遏制富营养化趋势;另一方面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可以也起到美化水体环境,提高城市的景观的效果。

  5、生物净化技术

  生物净化技术是充分利用天然水体自净的功能,采用人工措施,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并培养出大量的微生物从而增强水体净化能力,以提高纳污水体氧化降解有机物能力的一种净化方法。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生物净化技术是曝气技术、生物膜技术与投菌技术。生物净化技术,其成本低,对环境的影响小,能够有效降解污染物,是水体污染处理的最佳选择之一。生物净化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特别是分解菌株的培养也将被筛选到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之中,是未来城市水污染防治和治理的发展趋势。将具有特殊分解能力的菌种添加到河边,能够将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分解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从而加速有毒物质的分解、转化,不仅可以提高河流的净化能力,而且也实现了河流的生态修复。生物产品的运用将成为人工增氧、底泥疏浚等现有防治技术的有益补充。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市河流和湖泊污染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城市河流水有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问题。目前,在城市河流污染环境下,需要完善城市管线网络,并建设污水处理厂,具体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措施有:底泥疏浚、人工增加氧气、引水排水水质改善、植物修复、湿地水净化技术等河流强化净化技术。能够应对不同的城市的污水状况,使得城市河流水污染的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促进城市河流的健康发展。

  形势与政策论文2800字二

  《浅谈计划生育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摘要:从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我国人口增长模型来证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阐述计划生育政策的衍变过程。在此基础针对人口增长速度降低、占世界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及人口转变乘数变小三方面对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成果进行评估。正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事情没有十全十美一样,政策随经济、历史、,当计划生育政策得到较大成就时,同时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我国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城市人口增长率大大低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这种现象造成国家人口发展的逆淘汰倾向。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遏制住出生率迅增的状况,近几年,一胎化政策推行的今天,老龄化问题越演越热。与此同时,出生婴儿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也成为当前特别重要的问题。对此,国家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本文针对一胎化所带来的问题和新政策实施带来的利弊做出以下思考。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一胎化;性别比例失调;单独二胎

  引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两者早已被人们争论很久,有不同看法的学者们和专家们对自己的理论提出许多人口政策。19世纪8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指出达到产业收益最大化所需要的人口数量为适度人口。它从产业收益出发,提出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只有适度数量才是最好的;与之对应的是适度的人口控制论。我国7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初衷就是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在30多年计划生育斗争中,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势头终于得到有效遏制,即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又使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得以提高。与此同时,人们今天的人口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生育率较低所带来的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短缺、男女性别失衡等问题,现家庭养老及抵御风险能力随之降低。现针对已发生变化的人口形势,为促进人口持续发展,需制定符合国情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其作出完善和调整。综合多方面的思考,我国推行二胎政策,和一胎化政策对比,“单独二孩”政策更加平稳、渐进、可控。

  一、一胎化政策的所带来的问题

  (一)人口素质“逆淘汰”

  高尔顿最早提出的人口素质“逆淘汰”,言简意赅的说就是社会对人口的逆向选择,指低素质人口挤压高素质人口这种有悖于优胜劣汰的现象1。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口学界对我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提出很多质疑。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问题是否是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别导致的呢?我国一胎化政策导致城乡之间的生育率差距较大,造成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小,同时造成我国人口素质的逆淘汰。那么,如何阻止这种人口素质“逆淘汰”的现象呢?其实,人口素质“逆淘汰”的原因和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有很大关系,所以,唯有缩小城乡之间生育率的差距才可以从根本上遏制人口逆淘汰的这种倾向。从提高城镇人口生育率或降低农村人口生育率两方面来考虑。

  (二)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口负担系数大一直都是国家的一个大难题。怎样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即将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导致人口抚养比的变化、政府和个人家庭负担加重、社会劳动力缺失等问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的中国,国库资金不足,高额养老金和医疗费国家承受不了。农村养老主要是依靠家庭养老。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四二二”、“四二一”等倒金字塔家庭模式,首先,赡养老人给并不富裕的农民带来沉重负担,也是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老龄、高龄人口的增多必然分担部分劳动力,导致急需劳动力的中国带来劳动力资源的匮乏。再次,老年人口的增加会对产业结构、文化冲突、社会发展等方面带来影响。最终造成大量潜在问题凸显出来。

  二、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根因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滞留,中国传统生育文化至今还存在着男尊女卑等意识。除此之外,家族香火的延续,也导致农村家庭优先择男的现实。导致男女性别比失调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的一胎化政策。在一对夫妇只允许要一个孩子的情况下,外加中国传统观念滞留,多数家庭在不违背国家政策的情况下优先选择男孩。生物学因素是导致现今性别比例失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口拐卖等.婚姻的稳定收到一定威胁。首先,性别挤压。男性过多无婚配对象现象严重,光棍汉的社会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严酷事实。其次,家庭的不稳定。家庭的不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不稳定。

  (1)、单独二胎政策的利: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的利,从大的方面来说重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可以有效控制男女比例失衡现象。在还滞留重男轻女传统思想上再加“选择性生育”的形势下,导致现今社会男女比例失调的问题。在“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下可以大大减少这个问题的持续发生。

  另一当面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一胎化政策引发“独生子女下一代夫妇最多可能赡养12位老人”的社会现象,同时给国家的经济也带来较大的难题。生育率的降低带来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这是必然的,对社会保障体制的财务可持续性产生直接冲击。2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可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大大减少未来的社会风险。

  (2)、单独二胎政策的弊:

  首先,增加国家财政支。二胎政策的实施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比如:财政支出、福利待遇政策、环境承受力等。从宏观层面看,未来社会将面临的压力随之增加。其次,增加个人家庭负担。笔者亲生经历,现有点名气的儿童衣服专卖店,一件冬季羽绒服最低价格500左右,在这个高物价的年代,养一个婴幼儿的花销难以想象。并且刚刚是一个开始。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问题。

  形势与政策论文2800字三

  《关于广西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策略研究》

  [摘 要]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广西省高等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但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却隐含着一些矛盾和问题。阐述内涵式发展的涵义,分析广西省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问题,探讨广西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策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内涵式发展 策略

  的站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面对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提出要切实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广西省经济比较落后,高等教育属于弱省。广西的高等教育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加快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阐述

  学者普遍从哲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来界定内涵与外延的概念。外延是指事物向外部的延伸,内涵是指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就发展模式而言,外延式发展作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投资扩大、数量增长以及规模的膨胀,重点是通过增加资源和资金的投入来促进发展。内涵式发展则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发展形态上主要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结构协调、要素优化、规模适度、质量提升等。相应地,如果说高等教育外延式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展和数量的增长,那么,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则更多强调的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进和适应性增强。有的学者则认为高等教育一个完整复杂体系,主要涉及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公平五个变量,它们相互联系和影响,根据不同的发展形势确定五个变量中哪一个作为工作的重点。 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高等教育内部潜力的发掘、结构的优化和素质的提高,发展的动力主义来自于高等教育自身的需求。有的学者则认为高等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高等教育的内部要素作为主要动力和资源外部要素发挥积极作用的发展模式。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指以高等教育的内部因素作为主要动力和外部资源要素相结合的以实现教育资源、质量、效益、结构合理的发展模式。

  二、广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呈现的问题分析

  (一)广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提升。197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55%,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我国提出的目标是2020年达到40%。广西200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2010年广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招生人数比2005年多了31728人,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第二,高等教育院校增多。“十一五”期间,广西积极兴办地方高校以及出现大中专院校的转型,2008年,广西高校发展到72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19所,普通专科学校8所,高职院校29所(包括民办高校8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7所,独立学院9所。2013年,广西高等学校75所,包括本科院校29所(其中独立学院9所)、高等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院31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7所。第三,高等教育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评为优秀等级,其他被评估为良好。高职高专院校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职高专院校也被评优秀等级。第四,高等教育经费持续稳步增长。广西高等教育投入总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基本与同时期的GDP的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的增幅保持同步的增长。

  (二)广西省高等教育发展呈现的问题分析

  广西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院校数量增多等属于外延式的发展范畴,外延式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来的问题将制约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第一,规模盲目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将院校之间的竞争演绎为排位、规模和门面的竞争,忽略了其质量和内涵。部分高校盲目追求高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办学层次上比高低,追求专业数量和院校面积。第二,各层次高校办学缺乏自身特色。高等专科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学制短,针对性强,侧重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一些院校为提知名度,招收更多生源盲目地追求升格为综合性地方大学,这既不利于专科层次教育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立足专科办出特色。本科层次教育专业划分过细,基础知识教育不强,教育规模偏大,质量逐渐滑坡。由于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造成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不强,将不利于学生的社会发展。一些区域性本科大学,结合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却一味追求“综合性”,脱离学校的办学基础和客观的外在条件。研究生层次教育发展不足,研究能力的培养欠缺,质量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在研究生培养上软硬件都相对不足,在质量上广西省的研究生还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普遍存在的管理松弛,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与评估、评价制度等都是造成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10]第三,生均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高校办学基本条件趋紧。虽然说广西省高等教育经费持续稳步增长,但生均教育经费严重不足,高校办学条件趋紧。由于高校在校人数的不断剧增以及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没有与扩招后高等教育规模成同比例增长,尽管政府财政性拨款总量虽然逐年增长,但广西的高等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呈现出下降的趋势。第四,师资力量不足和比例不合理。广西省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基础本来就十分薄弱,高等教育教师队伍里存在着各种问题。随着高校的扩招和生源的增长,很多高校无法补充有资质专任教师,在大专院校中有部分是本科学生或在读研究生充当的教师,他们有些存在着急功近利,经验不足。另外,过高的生师比使得教师无法更好地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及综合能力的发展,过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力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从而降低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三、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策略浅析

  针对广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呈现的问题,要加快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适度规模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的相对稳定和适度规模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础。广西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偏少,高等教育规模偏小,虽然广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低,但是与国内的其他省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广西省要适度发展规模,使高等教育规模与高等教育发展互相协调,制定和实行广西高等教育规模适度发展计划。第二,科学定位层次特色。重视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当全面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技术创新精神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本科教育要注重规模和质量的平衡。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也要注重能力的提升。要发展和完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还有增强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的教育要稳步提升数量和质量,保证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现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战略向以质量提高为主的战略转变,应当走精英教育的路径。第三,加强师资建设。的报告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要求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荣誉感和责任感。应当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高校分配制度,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加强师德建设,在高校中树立为人师表、以德为先、甘于奉献的精神。高校还应当以创新团队建设、梯队建设为重点,以师德师风建设为核心,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