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勇士》,那童年记忆中的课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讲的故事。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勇士电影观后感的内容,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勇士》电影观后感一
电影《勇士》,那童年记忆中的课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正是这部电影所要讲的故事。
勇士的故事是否能够讲得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明白当时两大阵营的力量悬殊,从而理解红军是置之死地而后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穿越彝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后,北上与红四方面军汇合是志在必得的战略任务,强渡大渡河就成了敌我双方厮杀的重要一战,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红军巧布奇兵,以两个团的兵力伪装红军主力压向大渡河,然后猛然直奔泸定桥。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涌现。一提起长征,我们都觉得非常熟悉,在小学课本、媒体报道、文艺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往往把长征从大战略、大格局上来讲述,很少有影视作品从细节入手,去表现长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长征中某些具体的阶段。而恰恰是这些红军中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对信念的坚守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铸成了长征创造的人类奇迹。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长征经历的许多事件中,选择哪一段、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来重塑电影《勇士》。在延安曾跟斯诺说过:“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这段话说明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飞夺泸定桥非常重要。在《勇士》中,我用6个字回溯这个过程:过河、跑路、过桥。勇士们过的河可不是“妹妹你坐船头”过的河,而是孙营长率领的17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强渡的大渡河;勇士们跑的路可不是今天“跑男”们穿着旅游鞋跑的路,而是勇士们穿着草鞋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人类极限的奔跑;勇士们过的桥不是今天的人们开着汽车奔向旅游景点走过的桥,而是勇士们冒着枪林弹雨爬过的没有桥板的泸定桥……这6个字的故事筑起了勇士之魂,我想他会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跟随着勇士走进这场世界历史上的经典战役。
如果说长征精神以气壮山河的坚韧、不屈不挠的意志,改写了现代中国的历史,给那个时代的国家和民族以强烈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心,那么《勇士》中表现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长征途中,甚至中国革命的伟大进程中,最重要的“淬火点”,或者说是“熔点”。
如果说长征精神所体现的是红军将士义无反顾的革命理想和信念,那么电影《勇士》表现的就是每一个红军战士为理想而战,为信念而奔跑。他们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德:团结友爱、乐观向上、面对困难不怕牺牲。
如果长征精神也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一次挑战,那么电影《勇士》表现的也是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以大智大勇挑战生死关头的非凡经历,锻造了红军战士的勇士之魂。
我们生活于和平年代,只能通过历史的叙述去感受和感悟红军将士们向死而生的精神。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面对今天的观众,表现革命年代为了信仰而斗争的精神,是很难拿捏的,但我们必须把握好历史的真实,塑造好历史中的人物。我们今天重拍长征中的勇士,可以使我们的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一个党、一支军队和整个国家和民族是多么重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就一定能够像80年前赢得长征胜利的勇士们一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应该是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对今天的中国人最重要也最现实的意义。
《勇士》电影观后感二
随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也开始复苏。然而这种主旋律的作品,往往不太招人待见。究其原因,就是其中的“抗日神剧”实在是太多了。比如徒手扔手榴弹炸飞机,手撕鬼子,被女战士用弓箭干掉一排日本兵,还有反重力自行车歼敌……虽然我军当年是用小米加打败了日本人的飞机大炮。但那是战术战略得当,并不是我们的士兵成了神。
正因为有了这些把人演艺成了神的影视剧,主旋律电影也显得有些脱离群众。不过,今年的主旋律大片却有了明显的改观。这主要因为有这样两部电影的存在,一个是票房口碑双赢的《湄公河行动》,另一部就是今天要说的这部《勇士》。湄公河自不必说,真实事件改编,演技担当搭配颜值担当的主演阵容,让人热血沸腾。而《勇士》这部电影也和湄公河一样,取材于真实事件。
和抗日神剧不同,,描述的是红军长征中的一次特别重要的战役——飞夺泸定桥。这应该说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战役,因为只有拿下泸定桥,红军才有继续北上的希望,才有后来的中国革命。所以虽然只是一场战斗,却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这恐怕也是电影之所以选择这场战斗的原因。
当然,在飞夺泸定桥这场战斗中最为世人称道的,也是载入了世界军事史的,便是红军用一昼夜奔袭240里,完成了这个真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成为世界著名的奔袭战例。这其中,步行一昼夜行军120公理,相当于跑了三个马拉松,别忘了红军还背着枪炮弹药,不要说在过去的生存条件下,即便是在现代,也被认为是绝对不可能的。
简而言之,这个情节绝对比抗日神剧还要神,还反科学,还要让人无法想象。但是对不起,这事儿还是真的!你们说这哪儿说理去?换句话说,即便是现在最顶级的马拉松运动员,让他们一昼夜之间跑完120公里,那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红军还是翻山越岭带着枪支弹药和食物补给——然而,他就真的发生了!这是军事奇迹,也是人类体能的极限!常有人说在绝望中爆发,这也许就是因为当时所处的情况是前有追兵后有堵截,如果不完成任务就只有死路一条逼出来的体能极限吧。
为了达到这个极限,无数战士活活跑死。这也是电影最感人之深的地方。虽然这场行军简直堪称“神迹”。但战士们毕竟是人。电影没有刻意的神化任何一名战士,即便是最终爬上铁链一马当先的 22名突击队员,一切也都以最终可以确认身份的8名“勇士”作为主要突出对象。这就让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剧情都更加趋近于真实,就是这些有血有肉的人,创造了这段传奇,这段神话!
《勇士》电影观后感三
离开电影院时,天已全黑,下了点毛毛雨,冲掉了一点霾。每次写观后感最让我的头痛的是那该死的健忘症,很多细节隔一下就记不起来了,只剩下某些模糊感触梗在喉咙里。数学不好,不打分,只说主观的心声。我生怕琢磨得太细致规整会破坏此刻的第一感受,所以接下来想到哪写到哪,不嫌啰嗦的就继续看。
1.先扯个题外话。我国庆节后七天连轴转, 加班至深夜,然后失眠, 周五刚好完结一项历时一个多月的工作任务。本想在昨天晚上看片放松一下,结果附近电影院晚上没排片,于是拖到今天。昨天晚饭后困得不行就提前睡了,谁知半夜又失眠了,很晚才二次入睡。等到看周六下午场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比较差。一不小心就能在电影院睡着。但开场之后,整部片的剧情严密、节奏紧凑,背景音乐非常有史诗感,从片头到片尾,越来越精神。
红四团和红一团的战士前赴后继,排除万难,心中只有“坚持”二字,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步兵行军奇迹。看到战士一个个在二百四十多里的奔袭途中倒下时,心里有很多不忍;但看到最后的胜利时,又充满了英雄豪情。 所以,我今天是昏着进去,醒着出来,面对蒙蒙细雨,不禁挺胸收腹、大步流星。 若非之前太疲劳,大概会忍不住小跑回屋。因为脑子里反复回响着“前进,前进”。
2.一部好的战争片(注意!我说的不是反战片)应该包括哪些元素?以口碑最佳的国产作品《大决战》《大进军》系列为例,至少要体现以下关键词:指战员的排兵布阵、同生共死的战友情、战斗英雄的智勇、新战士的成长、烈士的牺牲、战争的残酷性、赢得胜利的必要性、军民关系等等。特别是中国革命战争题材,这些套路是完整的,缺了某个元素都无法全面地反映战争。显然,《勇士》吃透了《大决战》等老派优秀战争片的套路,又有自己的创新。
3.排兵布阵的描述清晰是《勇士》的一大亮点。 在我印象中,这部片可能是把每个战术部署的意义讲解得最细的国产战争片。你也许不懂军事,我其实也是半桶水,但干净利索、准确精炼的台词会告诉你,红四团和红一团的每一道军令是要实现什么目标。看片花的时候我还担心排成尖兵武侠套路,其实正片把军队为了胜利怎样排兵布阵,怎样不惜一切代价地协同作战的感觉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一股熟悉的军教片的味道,但配上了比那一批老牌军教片更刺激感官的战斗场面。技战术考据非我专长,能否让资深军事爱好者喜爱,就不妄加揣测了。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应该可以满足了。
4.表现战友情的各种梗种类丰富,而且是一对一对不同类型的战士之间的战友情。黄团长与杨政委的战友情是传统的革命战友亲如兄弟式表现手法,廖营长和老余两个尖兵是在战斗中逐渐熟悉后的生死情。,集中了人心向背、新战士成长、战争残酷性等元素,在人性刻画上颇有新意,后面细讲。此外,红四团与红一团隔着大渡河心照不宣地并肩作战,想着为兄弟部队分担一些压力、减少他们的伤亡。大概因为我是军人家庭出身,总是很吃这一套。
5.战斗英雄的智勇,,都是身经百战,多次带着少数战士掩护大部队继续行军。几度陷入敌军重围。廖营长作战风格很个人英雄主义,猛打猛冲,技术好,但欠缺深思熟虑。,战术素养极高。两人在战斗中有意见分歧,但配合得越来越好。他们都是后来的二十二勇士之一。
6.新战士的成长这条线索,用了多个角色和表现的角度。第一个亮点是红军战士一边行军一边学识字,我军有重视学习的传统,把写着字的小木板背着,认字的战士边行军边给新战士讲解。选的字好,故乡、爹娘、民族、信念、坚持、理想等等。只言片语,包含了家国情怀与革命信仰,还有建立新社会的理想。,黄团长说技术人才要留,这位心眼太实在的小战士就一直缠着这个俘虏让他教自己操作迫击炮。没记错的话,他之前是想拜廖营长为师来着,非常好学的小战士,结局先不剧透了。,这个操着一口四川话的角色可能会给你带来非常深的印象。,还信佛,炮打得准,但很不想杀生,各种负能量,本片为数不多的笑料担当。他是全片前后反差最大的人物,开始老是求着团长和政委放人,,产生了阶级仇恨,后来被红四团的战士们,特别是王姓小战士打动,最后自愿参加红军,在最后决战中立了大功。印象中,同类作品很少这么全面地刻画这类特殊背景的新战士的成长。
7.烈士的牺牲是个沉重的话题,却又是战争的常态。只是歌颂胜利,而不表现牺牲,不缅怀烈士,战争片就成了没人性的暴力片。《勇士》这部片把红军战士各种形式的牺牲刻画得很细。比如,红四团一开场就遭到敌军伏击,几位年轻战士们第一次见到活的大熊猫,上去围观,突然中弹,突然中炮……围追堵截,这就是红军长征时遇到的困难与艰苦。每一场战斗都会有多位战士倒下,在追击败敌时,在渡河强攻时,在被敌军扰袭时,在掩护大部队撤退时,在救护战友时,甚至光是空跑就有许多战士在沿途活活累死。全面而细腻地描写牺牲,充分得调动了观众的感情。
8.如何表达战争的残酷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片的深度。因为当人们为战斗英雄的大智大勇而振奋时,目睹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才能让人懂得和平的可贵。枪炮毁民房,百姓多死伤,骨肉离散,家破人亡,无数身经百战的精兵良将倒在长征路上。《勇士》把这些点都讲到了,具体情况自己看。
9.赢得胜利的必要性指的是战争片必须把战争的意义讲透,因何而战,为何而战。为什么战士们要拧成一股绳,不因围剿而放弃革命?,从侧面反映了旧社会中强烈的阶级仇恨,又借黄团长的一席话指出:红军战士大多出身穷苦人家,哪个没有深仇大恨?为解救穷苦的劳动人民而浴血奋战,没有军饷,补给困难,以弱抗强,朝不保夕,谁也不知道长征什么时候是个头,但以红四团与红一团为代表的战士没有动摇。,其实也是承平日久的我们,不再相信那一代人确实有信仰和理想的我们心中的疑问。《勇士》没有太多的说教,台词与细节举止很自然得体,把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任务,赢得战争胜利,赢得革命胜利的意义都点出来了。这种风格,我称之为“粗中有细的朴实,删繁就简的真挚”。
10.军民关系是革命战争片的必备元素,只存在刻画水平的高下,没有该不该表现的问题。因为我军是人民军队,从中国工农红军时期就有着古今中外其他一切军队都没有的特色——军民鱼水情。某些传统革命题材影片的败笔是把套路做得太虚夸,不生动。《勇士》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在酒厂战斗结束后帮老乡修复被打坏的东西,在急行军途中把借条或银元塞到给部队送吃的各族老乡手里,这些都是零碎的小细节。最令人惊喜的还是小女娃这条线索。
黄团长救下被卷入战场的小女娃,伤了腿(这也是个伏笔,不剧透)。小女娃无依无靠,于是跟着红军走。年轻的战士云贵川(二十二勇士之一)发现她是女娃后劝她带着口粮离开,不想让他跟着部队受苦。但小女娃一声“哥哥”,云贵川心软了,认了她当妹妹。这对兄妹的互动让英雄阳刚之气过剩的《勇士》增加了很多人情味,而且巧妙地串联了军民鱼水情与新战士的成长等元素。,在最后决战中目睹着惨烈的战况,目睹着哥哥云贵川在铁索桥上遇到的险情,还有身边许多战士被敌军枪炮集中时四溅的血花。但她流着泪对着哥哥所在的方向高喊“前进,前进”,战斗结束后跟云贵川紧紧相拥……说实话,我虽然神经粗犷,但一直提心吊胆地怕编剧给云贵川发便当。
这就是残酷战争中的人性和情感,会相互扶持,会担心彼此,会为胜利而喜悦,会为幸存而欣慰。流着眼泪也坚强地坚持到胜利,而不是哭哭啼啼和拼命逃避。我素来不喜欢把战争片拍成难民片并称之为有人性关怀的深度(当然纯粹的反战片另当别论),因为那种路数抹杀了战争的意义,缺乏为何而战的思考,缺乏对抗残酷命运的勇气。
11.我固执地认为一部以胜利或虽败犹荣的战例故事为素材的战争片,应该遵循这个路径来叙事——“战争伤害了人民,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学会了战争,人民赢得了战争。”军队固然是战争片的主角,但讲述人民军队的故事,一定要把“人民子弟兵”的特色刻画清楚。《勇士》在军事角度把白军刻画得凶狠刁钻,给骁勇善战的红四团造成了很多麻烦,但两军的根本性质依然塑造得泾渭分明。人民子弟兵与军阀部队的差异,。而且,这两个人物恰好完整地体现了前面提到的战争片应有的叙事逻辑。剧透有点多,就此打住。大家可以自己去品味。
12.最后扯个不太重要的感想。剧中不少对白用了四川话。作为西南官话区的吃瓜观众,听到这些台词时感到很亲切。尤其是小女娃一口一个“哥哥”(读作guoguo)的,在不同场景说的台词都能牵动我的情绪。所以,感谢编剧大人不发兄妹便当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