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一
康德在哲学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同时也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也就是说,从康德开始,人们对理性进行批判所遵循的“不是知识依照对象,而是对象依照知识”这个“哥白尼式变革”。从这一点来看,康德可以说是现代哲学的鼻祖。我们肯定知道康德的三大批判,而且这三大批判都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但是只要一步一步地去看去理解,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就我本人来说,看了《纯粹理性批判》以后就其思路作以下说明,这样会更有利于去理解这本书,这里当然有一部分还是其前言部分的文字。
这本书有个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这一点非常重要,注意这一点也就把这本书的脉络给把握住了。
当然,这本书的思路非常清晰。它分成两大部分即“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也就是人类认识能力中的先天要素,“先验方法论”也就是在这些先天要素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体系的形式条件。这里应该分别加以说明:首先,因为人类的认识要经过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有从感性到理性的条件与形式。因此,在“先验要素论”里面要分别论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认为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要通过先天直观形式,也就是空间与时间,这种先天直观形式可以去整理由物自体刺激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材料,这样才能获得感性的知识,其实康德就是认为人类的认识就是建立在感官经验的基础之上的。而“先验逻辑”则包括了两个方面即“先验分析论”和“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康德在对知性的探究中发现了知性的十二对先天的纯粹概念即范畴,而知性从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出发,运用范畴去综合感性提供的经验材料,这样范畴在经验中是有有效性的,这也就是康德所说的“概念分析论“。但是知性如何去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呢?
康德在“原理分析论”中对此作了详细的说明。他认为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到现象上去要有一定的法规,也就是说它要依照范畴表把知性先天原理的体系用“直观的公理”、“直觉的预测”、“经验的类化”和“一般经验思维的公设”去构成。值得注意的是,知性先天原理只对现象有效,而对超越现象的物自体或本体则没有有效性。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认为理性要超越现象去认识超验的本体是不可能的,它最多也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它是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所以这样就容易使推论因主观的需要而产生有关无条件者的概念,从而把它看作了有客观实在对象与之相对应的主体概念了。这样人们对无条件者(如灵魂、世界整体和上帝等等)都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些都属于假知识,如关于灵魂作了含有“四名词”错误的“谬误推理”,关于世界整体则陷入了“二律背反”,关于上帝则推出了一些无客观实在性的“先验理想”等等。
其次,在对感性、知性及理性作了分析和规定之后,作者就对在此基础上建立形而上学的形式条件作了说明,这也就是“先验方法论”。他认为纯粹理性的理论使用没有法则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的方法加以训练,从而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这样就不会让纯粹理性的使用扩展到经验之外,这种做法就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或现象的“内在的”自然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另外,它又说明了纯粹理性在实践方面的应用,这就说明要建立一种超验的道德形而上学是可能的,从而为《实践理性批判》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康德又从纯粹理性的建筑术出发,来说明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的总体构成。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范文二
《纯粹理性批判》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所写的,伊曼努尔·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其中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出版奠定了其在哲学史的地位。他被后世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在我看来,《纯粹理性批判》相对于康德其他的作品来说,其的流传的广度和影响的力度是最为突出的,同时也是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著作之一。它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三大批判”。在这部西方哲学奠基式的著作中康德尝试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接合起来,并以此反对大卫·休谟彻底的经验主义。《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一共可分为序,导言,先验原理论,先验方法论。对于里面的内容,我就不加概括了。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研究。在整本书中,康德很少举例,目的在于不使论述显得“通俗化”,可以说整本书,在某种意义上达到“纯粹”直观。
本书围绕着“先天综合判断”来展开,该观念的提出弥补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不足之处。
康德的哲学是批判哲学,康德认为一切分析判断都是先天判断,就是先于经验不依赖于经验的判断。也就是说先天判断包含分析判断,它们的共性就是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是我们丰富知识又是依赖于经验,只有通过经验才能够扩充知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验主义也是主流的。
康德认为分析判断不同于综合判断,并且,有一种判断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的,这种判断叫“先天综合判断” 。在他看来,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认为一切综合判断都是经验的,一切先天判断都是分析的。但康德认为这样的结论是有些偏颇的,便有了“先天综合判断”这一观点,只有先天的,才有普遍必然性;只有综合的,才有经验性;只有二者相结合的,先天综合判断,才是真正的科学知识。
在康德之前,科学的方法论分为独断论和怀疑论,笛卡儿、沃尔夫是独断论方法的代表,休谟是怀疑论方法的代表,康德认为这二者都是片面的。只有批判哲学之“先天综合判断”才是全面的。康德提出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先验方法,划清了数学、自然科学和形而上学的界限,它既肯定了分析、综合方法的作用,又给哲学的研究扩展了很大的空间。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的认识论,具有调和、折中的性质特点。把两种主义的合理部分(在他看来)相结合。它包含很多合理成分和因素,他肯定概念、判断、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虽然康德的理性认识阶段最后陷入了“二律背反”的尴尬境地,但是它包含着许多辩证法的合理成分,后来被黑格尔批判地继承了。
“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对后世具有较大的意义,这种“为真理而真理”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并且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一个较为有影响力的指导。但是在我看来,康德的“批判”的主要作用是消极的,当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只是比较少,它警告人们不要把理论的理性运用到经验以外的本体界去,亦即排除了理性的误用。
以上便是我对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一个整体感知,由于阅历的有限,很多内容的理解都是只停留在表层,或许我的一些理解较为片面,肤浅,对此,我感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