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2014、4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卷纸一并交回。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A.生产模式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社会组织的完善 D.经营方式的改变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3、下列引文出自中国古代典籍,其中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更名天下田为王田”
4、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土地兼并 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 D.政府的“均田”
5、“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元朝泉州城 6、张某是生活在唐朝中期扬州近郊的农民,他遇到的情况( )A.空暇之余,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制做冬天的衣物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粮食产量得到提高 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换取银钱和纸币 D.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开始添置彩瓷装饰房子7、明朝时,杭州张翰的祖先“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是家业大饶”;另一碑刻资料记载:“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资料反映的现象是( )A.明朝中后期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已经比较普遍使用了机器
C.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D.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工业繁荣8、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 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禁海 C.重农抑商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9、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对黄金的渴求 C.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D.旧商路的阻塞10、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机械特色不同 B.通讯工具不同 C.主要动力不同 D.交通工具不同11.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以粗略的线条勾勒,那就是从“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荷兰金融”,最后到达“英国金融”和“美国金融”。其中,从“荷兰金融”发展到“英国金融”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B.市场拓展,英国加快了城市化C.议会改革, D.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12.、美国某学者认为,18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与西欧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是此后煤的广泛使用和西欧与世界的联系加强,这两项突破才使西欧胜出。这里作者强调的是( )A.工业革命的开展和市场的扩大是西欧“胜出”的关键 B.能源开发与新航路开辟对西欧发展的重要性 C.蒸汽机的应用和殖民掠夺改变了西欧 D.中国不重视煤的使用及与世界各地的联系13、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对17世纪的英国的解说词中写道:“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C.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D.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14、洋务运动被称之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主要体现( )A.最早使用机器生产 B.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C. D.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15、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自然经济起解体作用的主要因素( )A.外国工业品的倾销 B.五处通商口岸的开放 C.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D.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16、1937 年,,从而控制了这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这说明( )A.官僚资本与民族工业合资经营,互利双赢 B.官僚资本实力雄厚,领导了民族工业C.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侵蚀 D.民族工业依靠官僚资本以谋求发展17、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18、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 B.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19、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 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20、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于维持、工厂倒闭等。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A.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还要难
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有要
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
21、:“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22、:“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调整工业生产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节农业生产 D.整顿财政金融 23、20世纪初,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失业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和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品行的问题。”这种思想属于( )A.重商主义 B.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 D.重农主义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表2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表2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25、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9分,第28题11分,共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