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职场头条 > 人力资源专家把脉大学生就业难

人力资源专家把脉大学生就业难

时间:2023-05-18 23:00:13

  ,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去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1%,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月5日,面对元旦后即将到来的又一轮求职高峰,国内几位人力资源研究专家在搜狐网举行的论坛活动中,就目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并预测,“65%左右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今后可能是常态”。

  焦点一: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体制之间没有有效的连接

  “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劳动力市场之间还没有一个有效的连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因为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渠道并不特别畅通,导致许多单位、企业急需大量掌握比较好的技能的大学生却找不到,同时大学生们又在为找工作而到处奔波。”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院教授赖德胜说:“中国经济每年以8%的速度增长,而大学生毛入学率不到20%。这么快的经济增长,为什么还消化不了大学生就业?说明劳动力市场制度存在着问题。”

  焦点二:单纯追求学校或院系的利益,可能会损害学生利益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何在?国内某门户网站一项最新在线调查显示,1500多名被调查者中,55%的人认为是教育体制不适应社会需求,只有10%的人认为是人才过剩或大学生眼高手低,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目前为止,大学教育提供的知识,确实很难全面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市场是变化多端的。当前教育成果不能完全对应社会需求,有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则可以通过改革、调整来改变。”赖德胜说。

  专家举例说,比如一些学校片面地以某个专业学生考研人数多为标准,以此来宣传、评价该专业办得好,并以此扩大该本科专业的招生比例。其实,一些学生很可能是因为该专业不好就业而被迫选择考研的。可以想见,这样继续招进来的大学生,就业率怎么会高?“一些大学或者院系的利益,和学生的利益很可能不一致,因此在一些学校,我觉得是学校的利益损害了学生的利益,这可能是一些院校或专业就业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焦点三:就业压力与国家福利、国情差异、城乡差异等有关

  据赖德胜介绍,不少发达国家的高校学生是8年到12年才毕业的,因为他们没有动力去就业———博士生待遇很高,享受很多补贴,他们就业的压力没有中国这么大。而在中国,很多农村学生花五六万元上大学,毕业之后没有就业,他们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

  “发达国家市场发展很规范,因此就业很均衡,分不出城市和农村。而我国的国情就是城乡经济差异很大,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面受到限制。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赖德胜说。

  焦点四:扩招,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不能简单地说,没有扩招,学生的就业就好解决。”赖德胜说,“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很多很好的大学扩招量很小,一些二三流的地方院校扩招反而很厉害。因此,扩招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大学,它们的行为差异是需要我们反思的,有没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如何?量力扩招才是上策。”

  “我觉得扩招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就业促进会常务理事杨宜勇研究员认为,分析扩招与就业难的问题,首先要思考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存在过度投资。如果存在过度发展或者过度投资,那么就存在大学过度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事实是,中国2000多所大学,没有一所大学倒闭。一流大学毕业生就业不难———清华北大都是100%的供求比率,而一些三流的大学、三流的专业,大学生就业率可能低至30%或者更低,因此,根本差异在于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水平。

  “通过扩招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他们经过4年大学的学习和教育之后,我想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就业竞争力,肯定比一个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前景要好得多,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杨宜勇强调说。

  焦点五:一些招聘会成了形象工程

  “一些招聘会成了形象工程,形象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杨宜勇说。据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招聘大会偶尔举办,但是少之又少,更多的招聘工作都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大学生要毕业的时候,一些专业人才服务机构会印制厚厚的人才需求目录,这些需求目录会放在学校的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供学生随便翻阅。

  “我觉得一些招聘会效果不好,客观地说,首先是这种招聘工作的形式不专业。另外,一些参加招聘会的招聘企业是带着广告目的的,更多是为了展示企业,而不是为了招聘员工。”赖德胜说。

  “招聘会看起来很热闹是没有用的!随着市场的细化,这种‘大而杂’的招聘会,今后会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张车伟介绍说,在美国,大学生毕业以后,只需把简历投到专业年会就可以了,每个专业的学生到哪儿找工作是很清楚的,而且这个渠道也很畅通。比如学服装的,就去服装协会办的一些年会,学经济的在经济年会这个圈子里找,每个行业、每个专业需要什么人才,都很清楚。

  焦点六:户籍、档案制度改革应在大学生层面更快进行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谈的最多的障碍就是户籍障碍。”张车伟呼吁说,“一些户籍制度、档案制度对大学生就业有限制。户籍制度改革在大学生层面上应更快进行。”

  “现有户籍政策如果不能马上全面放开,可以减少限制,逐步放开是今后改革的方向。”张车伟说,户口不应该成为限制劳动者在城市生活的因素。“对于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城市生活是有保障的,对这部分人的户籍改革可以先行。”

  焦点七:大学生不是劳动力市场的弱者

  “过去大学生统招、统分是一种‘包办婚姻’的制度。现在搞大学毕业生市场化就业是‘自由恋爱’的制度。如今就业遇到了难题,许多人又留恋包办制度,我觉得这不太现实。我认为,大学生在新成长劳动力中绝对不是弱者。”杨宜勇表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政府的资源是有限的,把大学生都包办起来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现在最需要帮助的是四五十岁的下岗职工,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也是把这些人包起来,而不能包大学生”。

  杨宜勇认为,大学教育正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未来大学生就业会流向中间层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可以施展才能的领域更宽了。“今天的大学生就像上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他们如果能像上世纪50年代的中专生一样选择就业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就不存在问题了”。

  焦点八:就业难体现了社会进步?

  “我人个认为,未来中国,65%左右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可能就是常态。据我了解,最近美国大学毕业生离开校门的就业率也就是55%至58%左右。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状况可能就是这么一种状态。”杨宜勇说。

  张车伟认为,从大学生培养角度来讲,一种“产品”进入市场总会有饱和的时候,这种饱和是一种常态。就是说,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随着社会的需求走,但是不能保证说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工作。“可以看到,人才市场经过调整慢慢走向成熟,大学生就业心态也逐渐成熟了。我个人认为,过去大学生就业太容易了,那反而不是正常的现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业难反而体现了社会的一种进步。就是说市场作为一种基础的配置手段已经发挥自如了,说明我们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这个领域。”赖德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