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发展 > 论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生活的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时代政治生活的德性

时间:2023-05-10 14:56:27

  白荷菲 201355003

  摘要:。而该书的撰写是在古希腊特殊的奴隶制危机时代完成的,反映了当时的诸多社会矛盾与时代特征。在该书贯穿始终的对德性的理想式思考融汇在对个人修养、家庭管理、治理与公民教育等多个方面,在各个部分既有延伸又统一于亚里士多德对现有政体及理想政体的理论研究下,即最好的政体是轮番而治的民主共和制,该政体能够将个体和的德性最大化。

  关键词:德性 民主共和制 法制 阶级

  正文:,而更倾向于一部课堂笔记的精华。然而这丝毫不影响其充分地反应了亚里士多德在创作的十五年间乃至更久的思想变化,,。亚里士多德时代是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的危机时代,自苏格拉底之死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民主政体的弊端进一步裸露,雅典的社会矛盾和日趋激烈。对于这一情况,柏拉图早已有过希腊的每一个城邦都已为“富人的城邦”和“穷人的城邦”两个截然不同城邦的慨叹,这一现象至亚里士多德时代愈演愈烈。①在每个希腊城市中,除去奴隶主与奴隶的基本矛盾之外,还上演着富有奴隶主与自由贫民之间的激烈争斗,、。面对分崩离析的希腊雅典文化载体奴隶主,。在对老师柏拉图的继承与批判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走访了雅典周围一百五十多个城邦,研究出民主及寡头政体的衰落原因及使之安定的最佳办法,

  相比于《理想国》和《法律篇》骨架的狭小和内容的单纯来说,。而在这一亚氏构建的体系之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是社会团体之一,它囊括其他一切社团;既然每一个社团都以一种善为目的,则则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伦理学研究个人的善,,。

  亚氏谈论家庭和伦理学。他着重论述了一个家庭中的两种关系,即家长与妻儿间的关系和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而在家长与妻儿的关系中又包括,夫妻关系与父子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父权与夫权均是具有统治性的,尽管二者的统治都以自由为基础,但二者之间仍有很大的不同,夫权的运用及丈夫对妻子的统治是共和式的,而父亲对子女的统治是君主式的。然而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父亲还是子女都具有德性,共同享有属于人的伦理德性,但其节制、公正和勇敢并不相同,妇女具有审辩能力却不具有权威;儿童同样具有该能力但不成熟。而在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中,奴隶仅是活着的工具而非“人”,无论是自然奴隶还是人为的奴隶都需要在主人的命令下去完成工作。

。,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道德上的平等及本质上的相似,因此最佳的治国方式是轮番而治。,,,即主奴关系和家长对妻儿的关系。,。而这一德性落实到具体的政体上便是中庸之道,即中产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被亚里士多德看作中庸的化身的中产阶级能顺从理性而不走极端,能维持共和政体的“中间形式”与“中间性格”。亚氏无疑是

  想通过理想政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轮番而治从而调和贫富两极的差异、减少城邦内部的差异和斗争从而维持统治的稳定。

  亚氏谈论法治优于贤人之治。亚里士多德是相当看重法律的,这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老师柏拉图的影响,然而柏拉图认为法治是处于“第二等好”的统治,最佳的统治应是“哲人王”的人治。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治所代表的不受欲望控制的理性是优于人治的,即集体智慧比最聪明的智慧更优。这是因为集体的德性远比一个个体所具有的德性更为完备和全面,包括了理性、忍耐等等。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因而不会像个体一般受到情感的影响,从而具有公正性质。 在法律的约束下,智慧相当的自由民实行轮番而治是亚氏提出的能最大发挥德性的治理城邦的方式。

  亚氏谈论通过教育完善城邦的德性与和谐。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每人只分别照顾自己的儿童,给予自以为是最适合他们的教育。”亚里士多德提出由公办教育,使教育成为的事业,并且认为教育应该分门别类包括服务于工作的教育和服务于休憩的教育,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学生除了学习读写计算还应该接受音乐的陶冶,从而获得最大的快乐。“人们各以自己的品性估量快乐的本质,各人的认识各不相同,只有善德最大的人,感受最高尚的本源,才能有最高尚的快乐。”可见,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最高德性的快乐的公民。

、伦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是亚里士多德思想的精华。而任何传世经典也是基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且不论亚里士多德对人等级观的深信不疑,,而代之以人的智慧和感情这类意识性的词语。对此,吴恩裕先生指出“剥削阶级总是企图掩盖法律的阶级的实质的。”

  诚然,

  实现理想国的美好理想。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一个自由民个体的德性克制、理性、服从,还是一个家庭的德性有序、合理致富,乃至一个城邦的德性

  法制、,对后世有着宝贵的借鉴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 吴恩裕:《论亚里士多德》

  3、 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

  年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