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发展 >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

时间:2023-05-18 23:00:13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

  “对大部分人来说,让他们互相靠拢的并非观点的一致,而是精神上的契合。”(摘自《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二卷《在少女花影下》),对单纯以精神的愉悦为目的的阅读来说,对我的阅读来说,也是如此。《追寻逝去的时光》共七卷二百万字,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对大部分读者来说,它也是一部纯粹考验耐力不具备可读性的小说。我却甘之如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第二卷——在一天的浮躁生活之后,陪着祺祺的作业时间,临睡的安静时刻。

  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追寻逝去的时光》寻找出版社时,曾多次被拒,有位出版商自始自终都想不明白,普鲁斯特为什么要把临睡前的那一幕写上整整三十页,令他晕头转向,摸不着北?有些评论家认为普鲁斯特此举是为了挽救记忆,对于作为阅读者的我来说,这更是一种现世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沉淀,有些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过去了,当时不以其为然,也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影响力。可是也许在很久以后的某些瞬间、在某种情况下那个场景突然浮现了,带给你的是新鲜的快乐或加倍的痛苦,甚至它会影响到你的生活,你的选择。普鲁斯特就是如此这般地深入到过往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探寻其中所深藏的意义。

  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的意蕴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百年孤独》开篇第一句启迪了现代小说的意识流,而《追寻逝去的时光》中每一段话都可以加上这样一个开头:“多年以后……”,因为作者的叙述混淆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感受和认识却是一个老男人,穿越时空、洞明世事、挞伐人性,在这种叙述中,时间不存在了或者说时间被永恒地凝固在了那一刻。普鲁斯特从一块玛德莱娜小点心寻回了逝去的时光,这也是被公认的《追寻逝去的时光》的写作主旨,其实,普鲁斯特对时间的哲学思索不仅限于寻回逝去的时光,它还包括了对现在的时间、对此刻的探寻。

  有如小说的人物一样,当我在贡布雷把身子埋在遮阳柳条椅里读小说,关注着那些人物的生活那会儿,我曾为他们无法摆脱时间的摆布而伤心过。从道理上说,我们知道地球在转动,可事实上我们感觉不到这转动。我们行走时,脚下的地面看上去根本没在动,让人尽可放心。在生活中,时间也正是如此。小说家为了让读者感觉到时间的流逝,非得把时针拨的飞快,叫人在十分钟里过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不可。在这一页的开头,某人还是个充满憧憬的恋人,可到了下一页的末尾,我们看到他已是八十老翁,在一座养老院的院子里步履蹒跚地散步,往事已不记得,人家的问话也不答理了。父亲说的我“已经不是个孩子,兴趣不会再变”云云,让我一下子觉得自己置身在时间之中,虽然还不是养老院里智能衰退的老人,也已经是那些小说中的主人公,由着作者以漠然(因而更残忍)的口吻在书末告诉读者:“他离开乡间的次数愈来愈少,就在这儿终老了……”

  “天色暗下来了,我驻足在剧院的海报柱前,圆柱上贴着拉贝玛元旦上演剧目的海报。一阵湿润的和风轻轻拂过。这是个我熟悉的时节啊,我心头一动,预感到元旦这一天和其他日子不会有什么不同……我要按自己的意愿赋予新年这一天特殊的印记,就好比要把宗教理念加给莽莽苍苍、自生自灭的大自然,只会是徒劳无功;我觉得它并不知道人家称它为新年,它毫无新意地结束于霭霭的暮色:在吹拂着海报柱的晚风中,我又认出,又感觉到了以往岁月中那种永恒的、习以为常的况味,那种熟悉的湿润的空气,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的意蕴。”

  爱情是个主观的东西

  《追寻逝去的时光》第一卷写了斯万这个花花公子钻石王老五的爱情,第二卷写马塞尔这个十五岁上下的小男孩的爱情,普鲁斯想表明的是,爱情不管发生在谁身上,它注定是个主观的东西。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恋爱中的幸福、嫉妒、痛苦种种感觉。生活中有许多光怪陆离的现象,但凡事关爱情,你最好别指望弄明白,因为这些事既不可抗拒又出人意料,简直像是由魔法在操纵,不受任何理性法则支配的。

  马塞尔的初恋爱人,暗恋对象是斯万的女儿吉尔贝特,在巴尔贝克的海滩渡假时,他爱上了阿尔贝蒂娜。吉尔贝特曾使他受尽折磨,阿尔贝蒂娜最后成了他妻子,他始终都明白:我们爱上一个女人,无非就是将我们的一种精神状态投射到她身上,因而这个女人是否出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状态是否深刻。一人普普通通的姑娘在我们身上激起的热情,往往会使我们心灵深处最隐蔽、最个性化、最细微、最本质的东西上升到意识的层面来。

  爱情的另一迷人之处,也许就是因为含有爱的心灵能开启我们平时麻木的感官,超越积年累月的倦怠,使现实生活蒙上一层理想的光芒,从而给恋爱中的人能发现平常感觉不到的美,马塞尔第一次获邀到吉尔贝特家吃饭,我远远地朝斯万家的小花园望去,只见光秃秃的树身在阳光里像雾凇似的闪闪发亮。没错,花园里是只有两棵树。但在非同寻常的时刻,景色也是焕然一新了。对斯万夫人家进餐的憧憬,渗入大自然唤起的愉悦心情,并没有减弱这种愉悦感,而是控驭了它,使它变成了社交场合的配饰;平日里感觉不到的美,仿佛在这一时刻展现了在我眼前:晴空、寒意,冬日的阳光,好似蛋奶羹上的那层奶油,一如覆在斯万夫人寓所这座神秘殿堂上的古色古香的光泽,淡红,透明,沁着凉意,而殿堂里却是温暖如春、馨香四溢、鲜花盛开。

  爱情因为排他总是伴随着嫉妒,斯万爱上风尘女子奥黛特之后,曾备受嫉妒折磨,当爱情消逝了,嫉妒也就不存在了。当爱情和嫉妒逝去之后,因为曾有过的痛苦会在心灵留下印记,使我们难忘的究竟是什么呢?不是当时你令你备受折磨的那个爱恋对象,而是那段沉迷陶醉的时光。他对奥黛特不复感到妒意以后,他在拉佩鲁兹街小屋跟前敲不开门的那个下午,却仍在撩拨着他的妒意。期万的嫉妒,在这一点上跟有的疾病有些相像,那种疾病的病灶和感染源并不在某些人身上,而在某些地点,某些寓所,嫉妒的对象与其说是奥黛特,不如说是往昔他敲遍奥黛特门窗的那一天、那一刻。不妨说,期万曾经有过的爱情消逝前的余音,全都凝固在那一天、那一刻里了,他也只有在那儿还能寻见爱情的余音。

  文学中的生活才是他的真实生活

  马塞尔开始涉足社会场,在斯万夫人的沙龙里,认识了让他倾慕已久的大作家贝戈特,他的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平和、至圣的哲理的智慧,闳中肆外的至美,可是当他见到贝戈特本人,从外表、谈吐到举止那种南辕北辙的感觉,不是失望两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

  他看上去一点儿也不老,粗壮,矮小,敦实,眼睛近视,长着一个蜗牛壳似的红鼻子,留着一撮黑黑的小山胡子。我沮丧之极,方才刹那间化为一缕轻烟的,不仅是我心目中忧郁善感的长者的形象,而且是他的作品闳中外的至美,我特地为这至美构筑了一副羸弱而神奇的机体——如同神庙那般,让这至美寓于其中,而此刻站在我面前的这个塌鼻梁,留着山羊胡子的矮胖子,他那血管、骨骼、淋巴结到处都是的身躯,哪像至美的栖身之所呢。就在那一刻,我心目中的那些作品(连同我对美,对宇宙、生命的信念)一起往下坠,沦落为某个留着山胡子的男人平庸的消遣。

  在外表的失望之后,我们还进一步看到这个蓄着山羊胡子的翘鼻子男人,在他向觊觎已久的院士交椅、向若干张选票在握的某位公爵夫人挪动挨近之际的狗苟蝇营。对这一问题,艺术家并不从他个人生活的层面来给出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文学色彩的回答——对他来说,惟有文学中的生活才是他的真实生活。品格端方的教堂圣师,往往还得经历世间的磨难,品尝罪孽的滋味,方能最终修得圣洁之身;同样,大艺术家的无德无行,往往并不妨碍他从中构想人人适用的道德准则。

  贝特的原型据说是阿纳托尔·法朗士,在后半部分,普鲁斯特借德维尔巴里西斯公爵夫人之口道出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等大作家在生活中的。少年马塞尔热衷文学,纯真敏感,他被一些优美的语句所感染,内心倾慕着写出这些句子的天才作家。在巴尔贝克的渡假时偶遇外婆的朋友德维尔巴里西斯公爵夫人,公爵夫人从小受到艺术气质的良好教育,他的父亲结交了众多艺术大家。在一个有月亮的郊外之夜,马塞尔借景背诵雨果的名句,公爵夫人先前只是评价这些作家缺乏真正出类拔萃的人所必须具备的那些优点:谦虚,礼让,深谙节制有度之道,崇尚恰如其分、不事渲染,力避授人笑柄、虚饰浮夸,遇事进退裕如,不矜不伐。这次,他更是细诉了她自小亲睹耳听一些事实,缪塞在她嘴里成了巴黎的小市民,大言不惭地到处宣称“我的头盔上饰有金色的雀鹰”,以示自己出身高贵,而一个真正的贵族是不会这么说的。而巴尔扎克描绘的“是一个他被拒之门外的社会”。至于维克多雨果,他之所以能捞到一顶伟大诗人的帽子,靠的是一笔交易,,那顶帽子就是对他的一种报偿。

  这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琐碎、具体、物质,它消解人曾有过的一切精神向往,过去了的爱情与嫉妒,痛苦与甜蜜的时光真的能追寻回来吗?其实只是徒然吧。更何况现代人是无瑕去追寻精神与意义,过往与痛苦的,一个人也许唯有在他的弥留之际(我想象),才能真正回归自我,去回顾自己的一生,发表一些真正发自内心的呓语。三十五岁之后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因为疾病把自己关在一间密室里十五年,他把他的弥留之际延长到十五年的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用他对现实生活已无所顾忌的临终呓语,书写了他的一生。“就象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

  在英法小说里,“好管闲事”是那些姑妈的共性。

?克里斯蒂笔下的女侦探马普尔小姐最为典型:要是看见有一男一女走进一个小屋,不等他们出来她是不会离开的。

  这类姑妈通常孤零零地生活在一个小镇上,靠打听东家长西家短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她们对小镇上任何人的隐秘之事都了如指掌。“在英格兰,任何侦探也比不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有很多闲瑕的刁妇。”

  法国小镇上的姑妈丝毫不会输给英国姑妈。

  在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里,有一位住在贡布雷小镇上的莱奥妮姑妈。丈夫去世后先是不肯离开小镇,接下来不肯离开家,再接下来不肯离开房间,最后是不肯离开她的床。

  莱奥妮姑妈的床靠着临街的窗,“她从早到晚望着街景,俨然波斯王公似的,靠浏览贡布雷的这部正在日复一日往下写的编年史来解闷。”过后还要和女仆一起讨论。

  莱奥妮姑妈足不出户,但小镇上的任何事情都瞒不过她的锐眼。如果看到一个陌生人,她会马上把女仆叫到床前,让她去杂货铺打听。其实就在这一天里莱奥妮姑妈已经让女仆上杂货铺两回了。

  马普尔小姐则把小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没有什么东西像一潭死水中的一滴水那样充满生命。”一点小小涟漪就能让她兴奋好一阵子。

  平静乏味的贡布雷小镇往往不能满足莱奥妮姑妈的不平静的心思,所以她常常“心心念念地渴望发生一桩出格的事儿,就像那些精力不济或想象贫乏而无法自身汲取新意的人,必须等到邮差捎来新消息(即使是坏消息)那一刻方才能涌上心头的激动或悲痛。”她甚至会在床上构思一个场景,觉得不过瘾,还非得亲自出马来演这出戏。

[追寻逝去的时光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

2.读后感安妮日记的读后感

3.读后感顶碗少年 读后感

4.读后感狗狗历险记,读后感

5.读后感,好兵帅克读后感

6.读后感论语读后感之

7.将心比心读后感_将心比心读后感范文

8.读者读后感_读者读后感范文

9.红日读后感_红日读后感范文

10.读后感:活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