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发展 > 文章: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文章: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时间:2023-05-18 23:00:13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来,全区上下按照区党委、政府部署,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极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畜产品产量明显增加,畜牧业经济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显著提高。

  一、畜牧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

  一是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畜牧业已初步进入质量效益型发展阶段。牲畜出栏率由"八五"时期的32.3%提高到2000年的52%,畜产品商品率由69.6%提高到94.1%。 "九五"期间牲畜数量增幅为20.3%,而主要畜产品产量的增幅却明显高于牲畜头数的增长。

  二是畜牧业商品基地逐步形成,畜产品供给能力增强。适应畜牧产业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畜产品商品基地。2000年,全区肉类产量超万吨的旗县55个,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83.5%;鲜奶产量超万吨的旗县21个,占全区总产量的75.1%;绵羊毛产量超千吨的旗县24个,占全区总产量的58.8%;山羊绒产量超50吨的旗县26个,占全区总产量的81.1%。

  三是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有了新的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带动力的龙头企业。如以绒毛加工为主的鄂尔多斯、鹿王、维信、仕奇、盘古集团;以乳制品加工为主的伊利、蒙牛等集团;以肉类加工为主的草原兴发集团,创立了大批畜产品名牌产品并享誉国内外市场。目前,全区19家上市公司中,畜产品加工业企业就有4家;2000年,全区百家最大利润的大中型企业中,以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企业就有15家;全区工业增加值超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有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

  四是畜牧业科技进步有了新的提高,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以实施牲畜种子工程为突破口,以六个模式化饲养、牧草秸秆"两贮三化"为重点的各项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良种、改良种牲畜比重达到73.2%,比"八五"期末提高12.14个百分点;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38%,比"八五"时期提高6个百分点,牲畜个体生产性能显著提高。

  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

  在发展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全区各地从实际出发,发展能够吸纳千家万户参加的产业链条,培育不同类型的龙头组织,全区涌现出一大批产业化发展的典型,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带动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

  一是伊利集团奶牛产业化"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伊利集团是呼和浩特市奶牛产业化发展的龙头,近几年在加大技术改造和投入力度同时,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并通过与牧民签定订单合同,把养牛户引入了市场。目前,该市已建成千头以上的奶牛基地乡镇30个,百户千头奶牛养殖小区10个,养奶牛农户已达4.6万户,其中户养5头以上的农户近6000户。全市农民养奶牛的收入近2亿元,奶牛户户均收入6600元,找到了致富达小康的门路,全市奶牛业出现了超常规发展。

  二是草原兴发肉羊肉鸡产业化"服务+牧户"的发展模式。草原兴发依靠提供三大服务,发展肉羊产业化。首先是技术服务。草原兴发以羔羊当年出栏为核心,向养羊户提供优质饲料,派出技术队伍,指导科学饲养,使羔羊能够当年出栏,牧户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实实在在的收益面前,很多牧民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来。其次是融资服务。针对一些牧民在发展生产中缺乏资金的状况,草原兴发以羔羊补饲基金、收购预付款等多种灵活的方式,在牧民需要资金的春、夏季节及时提供支持,2000年,在这方面投放了1500万元的资金。其三是销售服务。草原兴发各基地工厂派出蒙汉语兼通的收购队伍直接深入草原,上门收购服务,通过对养鸡农户送鸡雏、饲料、技术服务到门和按保护价收购毛鸡等方式,发展肉鸡产业化。目前,草原兴发已经与2万户牧民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由单纯的买卖关系变成了密不可分的合作关系,双方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利益共同体。

  三是维信集团绒山羊产业化"工牧直交"的发展模式。维信集团建立了科、牧、工、贸一体化经营体制,羊绒生产企业把草原牧区作为第一车间,在白绒山羊主要产区建立6个种羊基地和与之配套的2个饲草料基地,选育优良种公羊2000多只,每年配种期,把种公羊提供给当地牧民使用,并同牧民签订使用种公羊、购销羊绒合同,实行"最低保护价,二次结算,高补低不退"的办法,解决了牧民卖绒难和企业原料收购难的问题,同牧民结成工牧直交、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近三年,维信集团仅二次结算补给牧民差价款超过2800万元,同白绒山羊主产区的8个旗县、32个苏木、19000多户牧民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赢得了广大牧民的信赖。

  四是通辽市肉牛产业化"流通+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辽市是我区的养牛大市,素有"黄牛之乡"的美称,在发展肉牛产业化方面,以流通为龙头带动农户发展肉牛生产。全市建立起牲畜交易市场26处,年交易牲畜的数量占全市出栏量的50%。其中科尔沁区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成为内蒙古及东北三省最大的牲畜交易市场,年成交牲畜8万头只,成交额超亿元。大力发展以农牧民为主的商贸流通和社会中介组织,各类活畜及畜产品经纪人达1万多人,成为搞活流通的一支非常活跃的力量。

  三、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几年来,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畜牧产业化经营,采取"市场牵动,龙头带动,效益驱动,政策保证"等措施,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一是加强畜产品基地建设。面向市场需求,依托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强畜产品基地建设。投资建设了畜牧业防灾基地、牧区开发示范工程、草原畜牧业示范项目、草原畜牧业生态保护工程等,使90%以上的牧户实现了定居,90%以上的牲畜实现了棚圈化, 显著地提高了畜牧业专业化生产水平。在农区实施了畜牧业示范工程,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专业户、专业村和养殖小区,在专业户的基础上发展专业村,在专业村的基础上发展专业养殖小区,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优势。实施北繁南育工程,通过牧区农区结对子,发展农牧民牲畜贩运队伍,采取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形式,使农区牧区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行业界限和隶属关系,按照扶优、限平、劣汰的原则,对现有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带动作用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拥有名牌产品的全区性重点龙头企业。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通过兼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盘活和集中资本,上规模、上档次,实现低成本扩张;鼓励乡镇企业和地方中小企业与龙头企业联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内引外联,乌盟引进了双汇集团,通辽引进了金锣集团,而三元集团、光明集团进驻呼盟,一大批龙头企业引入我区,成为我区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近几年我们重点扶持了呼市东瓦窑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包头友谊批发市场、通辽市余粮堡牲畜交易市场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批发市场,其业务范围辐射全国大多数省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举办了两届"内蒙古种羊及羊毛展示展销拍卖会",种羊和羊毛拍卖获得了成功,有力地拉动了种羊及羊毛市场价格。

  四是为产业化发展创造稳定的政策环境。落实了以草原承包到户为重点的"双权一制"(即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及承包责任(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制),稳定了家庭经营体制,理顺了草原利用、保护和建设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制定了"增草增畜,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统一了全区各级干部群众的思想,明确了我区畜牧业的发展道路,推进了畜牧业的集约化经营。实施了"牲畜种子工程",推进以良种化为先导的畜牧业科技革命,提高了畜禽的良种化程度,促进了畜牧业的科技进步,提高了畜牧业的质量效益。

  我区在龙头企业发展和生产基地建设上,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与先进省区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次会议后,我们要借鉴先进省区经验,扎扎实实地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促进我区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